——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 發(fā)展藍色經(jīng)濟”公眾科學日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 發(fā)展藍色經(jīng)濟”公眾科學日,包括亞洲館藏量最大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我國唯一的極地海洋生物標本庫、中國科學院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地質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和童第周紀念展室、曾呈奎紀念展室、海洋科普展廳等場所全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觀。
陰霾的天氣擋不住市民的熱情,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扶老攜幼,有的舉家前來,年長者80多歲,年幼者僅1歲,大家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的前往各個開放場所參觀。
在學術報告廳,小朋友們和家長一起聆聽了“南極和北極科學考察”專題科普講座,并與科研人員進行可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在童第周、曾呈奎紀念展室,兩位老科學家前曾用過的物品按照他們生前的生活習慣整齊的擺放著,他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奉獻精神讓前來參觀的市民感動不已;水族樓海洋科普展廳,鯨魚骨架、海獅、企鵝、翻車魚等珍稀動物標本,最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在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近80萬號海洋生物標本讓前來參觀的市民大開眼界,南極和北極的珍貴海洋生物標本更是難得一見。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守儀親自上陣,在有孔蟲科普展架為市民耐心講解,大家還可以通過顯微鏡觀看有孔蟲標本。標本館的工作人員現(xiàn)場為參觀市民演示海洋植物標本的制作過程,并指導市民親自動手制作藻類標本。
實驗海洋生物學實驗室、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實驗室、海洋地質與環(huán)境實驗室均是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為公眾準備了有害赤潮、生態(tài)毒理、水產(chǎn)養(yǎng)殖、漁業(yè)資源、地質構造等圖版展示,現(xiàn)場進行實驗操作并為市民講解海洋科學知識。
市民們對所見所聞贊嘆不已,紛紛表示,“公眾科學日”普及了海洋科學知識,提高了市民認識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的科技意識,弘揚了科學精神,讓市民受益匪淺。
中科院海洋所作為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山東省關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基地、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自2001年起面向青島市民舉辦科普宣傳活動,利用豐富的海洋科研和資源優(yōu)勢,在科學家和社會公眾、青少年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普及海洋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技意識,現(xiàn)已成為我市社會影響較大的群眾性科技活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 1950 年 8 月,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fā)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 研究所是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yǎng)基地,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中唯一的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 10個博士點、 12 個碩士點和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現(xiàn)有中國科學院院士 5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人,博士生導師 118 人。建所60年來,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開展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工作,為我國國民經(jīng)濟建設、國家安全和海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我國海洋生物分類區(qū)系、生物地理學、生物多樣性的科研、教學中心和基地,館藏海洋生物標本近80萬號,包括了我國所有大型海洋生物調查采獲的全部或大部分和采集于南、北極在內的54個國家和地區(qū)標本,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集海洋生物標本收藏、海洋生物分類系統(tǒng)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宣傳于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現(xiàn)代化標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