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19-11-11
■本報見習記者 韓揚眉
自1948年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時稱“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王學松一生與它結緣,從未離開。
回望過去,讓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離休干部王學松最難忘的,是與我國化學工程學家朱葆琳之間的那份綿綿師生情。
“在職的40年,有幸?guī)缀醮蟀霑r間是在朱先生指教下度過的,他是我多年的好領導,也是我永世不忘的好老師。”王學松說。
因為要給朱葆琳的第一位留學生作日語翻譯,以及為其在實驗和日常生活中提供幫助,王學松與朱葆琳一起共事。1955年留學生畢業(yè)后,朱葆琳邀請王學松繼續(xù)留在身邊從事化工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學松回憶道,當時組內只有五六個人,在朱葆琳的帶領下,他們開展了固定床催化反應器中的傳熱、傳質、傳動及化學反應(“三傳一反”)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王學松所學專業(yè)是應用化學,最初對化學工程比較陌生?!爸煜壬闹笇Ш团囵B(yǎng),讓我很快對化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王學松十分勤奮,邊干邊學。他認真聆聽朱葆琳講課,先后進修了化工原理、化工數學等課程,很快掌握了如何采用相似理論、因次分析等方法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以及如何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等在孤立變數的條件下,求取使諸多化工參數相關的經驗公式。
與此同時,王學松的英語水平和查閱文獻的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知識的積累,為王學松日后在膜分離過程中,建立傳質模型和準數方程等一系列傳質系數奠定了基礎。
“走自己的路,創(chuàng)造自己的特色;(選擇課題)國家最需要,我們最合適……”恩師的諄諄教誨,時至今日仍縈繞在王學松的耳邊。特別是老師對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寫作等能力的培養(yǎng),最讓王學松難以忘懷。
在長期擔任課題負責人和攻關組長期間,王學松產出了諸多優(yōu)秀的成果。其中,“聚砜酰胺(PSA)微孔濾膜”研究獲得了1985年中科院重大成果獎二等獎,相關成果在國內外正式刊物上發(fā)表40余篇,出版專著4冊。其中《現代膜技術及其應用指南》獲得了大連市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譯著了《合成聚合物膜》兩冊(英、日文)。此外,在朱葆琳的指導下,他與課題組參與研制出氫火焰離子化鑒定器、毛細管色譜儀及大型制備色譜儀等,獲得了國家發(fā)明獎。
70年崢嶸歲月,大連化物所緣何能取得令人矚目的發(fā)展和成就?在王學松看來,這與包括恩師在內的那些終生獻身科技事業(yè)的科學帶頭人和杰出的老前輩是分不開的,這也是中國科學院整體“底蘊氣質”之所在。
在王學松心中,大連化物所是一顆“燦爛巨星”。他對這顆“巨星”有著殷殷希望:“面對新形勢的要求,懇望前赴后繼的每個大連化物所人,都能珍惜美好年華,充分迸發(fā)正能量,繼承‘唯實求真、協(xié)力創(chuàng)新’的大連化物所傳統(tǒng),促進祖國的科技事業(yè)加速騰飛。”
“90周歲的我是被大連化物所孕育和塑造的,可以說這里是我科研生命的搖籃和智慧的源泉。我為能有幸在大連化物所這塊科研圣地上添過磚、加過瓦而感到無比自豪?!蓖鯇W松說。
以下是該媒體報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1000.shtm?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