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薄克國
2月1日早上8時,賈思洋走進辦公室,登錄相關網站查看海洋觀測浮標傳來的數據,包括氣壓、氣溫、濕度、雨量、風速風向、波浪等,其中,風速又包括瞬時風、最大風、極大風,波浪包括波高、波周期、波向。除了數據,還有電壓曲線等圖表。
賈思洋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副站長。“23套浮標實時傳來的各種數據,需要及時進行巡檢記錄,所以,春節(jié)期間也要在辦公室值班,每天上午8時和下午4時要進行浮標運行狀態(tài)巡檢和數據質量的判斷分析?!辟Z思洋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工作。
“什么是海洋觀測浮標?”面對記者的提問,賈思洋介紹,“說到浮標,我們通常會想到那種漂浮在水面上,用于指示航道,標出淺灘、暗礁的航標。其實,除了作為航標的浮標之外,還有一類浮標,它們就像布設在海中的‘觀察哨’,夜以繼日地為我們提供海洋水文、水質和氣象的各種信息,這就是海洋觀測浮標?!?nbsp;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從2007年開始建設,2009年開始布放第一套浮標。浮標分布于渤海、黃海和東海區(qū)域,北自鴨綠江口,南至舟山外海,目前共有23套浮標在位運行,構成了黃、東海浮標觀測網?!辟Z思洋介紹,這些海上“觀察哨”,構成了我國近海重要的海洋觀測研究網絡,其不斷進行的海洋氣象、水文、水質參數的長期、定點、實時、連續(xù)觀測,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氣象保障和海水科學化養(yǎng)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支撐。
賈思洋說:“浮標傳輸數據一般設置為10分鐘一次,巡檢記錄數據,一天兩次就可以,如遇到極端天氣,比如強臺風期間,就要格外關注,增加巡檢次數,以保證將數據實時共享給上海氣象臺、舟山氣象局、青島氣象局、日照氣象局等單位,為當地抗擊臺風、防災減災等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nbsp;
8時49分,上午對23套浮標巡檢結束,賈思洋在觀測站工作群里發(fā)出如下文字:“各位同事新年好,02號浮標數采端經緯度為‘/’,但安裝的北斗信標正常;05號浮標電壓偏低;22號浮標常規(guī)和剖面均正常;13號、20號浮標大修中;其余浮標無特殊情況?!?nbsp;
2019年出海作業(yè)213天,2020年出海100多天,2021年出海177天……在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工作,除了在室內監(jiān)測,更重要的工作是,每兩個月就要對在位運行的每套浮標進行例行維護,保障浮標正常運轉。僅以日常維護來說,團隊每年三分之一甚至更長的時間是在海上。
賈思洋從2013年開始接觸浮標觀測工作。他說,“戰(zhàn)風斗浪,長年累月的奔波,特別是還要經受冬季凜冽海風的考驗,的確有些苦,但這項工作重在日積月累,久久為功,當獲取到的數據得到科研人員、相關部門認可,我們就覺得工作很有意義、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