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曉等人完成的“一種櫛孔扇貝的判性系及制備方法和應用”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 200410020959.8)
本發(fā)明涉及貝類的遺傳育種及制種技術,可應用于櫛孔扇貝的性別判斷,并應用于櫛孔扇貝的生產性留種、選擇性制種,遺傳學研究及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可簡化生產程序、降低生產成本,適合推廣。
櫛孔扇貝是我國北方海區(qū)重要的養(yǎng)殖貝類,在20世紀80-90年代曾經是止東、遼寧兩省沿海最主要的養(yǎng)殖貝類之一。一般一個常規(guī)規(guī)模的育苗室(500立方米水體計)每年需要雌貝數千個,這樣需要對上萬個親貝進行人工促熟。由于促熟后有大約50%的親本表現(xiàn)為雄性, 而實際需要的雄性親本不超過50個,這樣大量多余的雄性個體在人王促熟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能源、餌料和人工。除上述問題以外, 由于櫛孔扇貝的性腺被貝殼所包裹,只能在其雙殼張開后才可能觀察性腺的顏色,故而逐個檢查其性別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工并可能增加櫛孔扇貝的死亡量。自然情況下,櫛孔扇貝的性別僅在培育至1周齡后在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方可通過生殖腺的顏色進行分辨,并且每年中性別可分辨的時間較短暫,同時性別鑒定的方法比較麻煩并可能導致扇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