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相干光源完成一項重要升級改造,第二條波蕩器束線安裝調試完成并順利出光。該工程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大連光源科學研究室(二十五室)和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相關團隊合作完成。自此,大連相干光源擁有了兩條獨立可調諧的極紫外(50-150納米)波蕩器束線,可以同時為兩個不同的用戶供光,實現“兩翼齊飛”的運行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大連相干光源第二條波蕩器束線建設工程持續(xù)了大約10個月。研發(fā)團隊精誠合作,完成了該工程的機械安裝和束流調試,相繼實現了第二條波蕩器束線的自放大自發(fā)輻射(SASE)和高增益諧波放大(HGHG)模式出光,性能指標均符合設計預期。
第二條波蕩器束線的建設,標志著團隊已掌握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雙束線共用加速器并行出光運行的關鍵技術,使用戶有效使用時間提高一倍,大大提升了大連相干光源支撐科學研究的能力。相較于第一條波蕩器束線,第二條波蕩器束線極大地拓展了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的性能。第二條束線采用的是橢圓極化波蕩器,可以實現自由電子激光偏振的任意可調諧,滿足了偏振相關基礎科學研究的需要。同時,第二條束線在皮秒極紫外激光的基礎上,還可以提供百飛秒級的超短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為眾多科學領域中的超快過程研究提供了嶄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
未來,依托第二條波蕩器束線,大連相干光源將籌劃建設4至6個先進實驗站,進一步在能源化學、表面催化、星際化學、大氣化學以及生物醫(yī)藥等重要領域發(fā)揮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