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生物樓學術報告廳舉辦“張大煜先生博士論文原稿捐贈儀式”。張大煜先生博士論文原稿的捐贈者彭博博士、張大煜先生家屬;大連化物所副所長毛志遠,部分管理及支撐部門負責人,咨詢委、離退休的老同志,以及青年職工和研究生等參加活動。活動由所長助理楊宏主持。
張大煜先生的博士論文原稿是什么樣子?早年存于何處?論文是被何許人、于何處、以怎樣的機緣巧合發(fā)現(xiàn)并“收于囊中”的?論文又緣何捐贈于大連化物所?帶著這一個個問題,大家一同聆聽了彭博講述的“一本古董書背后的故事”。彭博首先詳細介紹了張大煜先生博士論文的基本情況,并帶我們一同回顧了張大煜先生博士畢業(yè)之前的經(jīng)歷。隨后,彭博講述了他發(fā)現(xiàn)張大煜先生博士論文原稿的過程,考慮到對大連化物所的重要意義,最終決定將論文原稿無償捐贈于該所。
隨后,捐贈儀式在莊重而又熱烈的氛圍中舉行,圖書館館長汪其代表大連化物所接受捐贈,并回贈《一代宗師——化學家張大煜傳》表示感謝。
論文捐贈儀式
在自由交流環(huán)節(jié),張大煜先生的兒子張壽連代表家屬對彭博以及大連化物所表示感謝,他所回憶的自己心中的父親積極樂觀、無私奉獻的形象,讓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動容;咨詢委委員辛勤和汪其也分別和大家分享了所了解的張大煜先生的一些情況,展現(xiàn)了先生濃厚的科學報國情懷。
最后,毛志遠代表大連化物所對彭博捐贈張大煜先生博士論文原稿表示衷心感謝。他講到張大煜先生是我國催化科學的先驅者之一,為催化科學的發(fā)展和中國化學工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先生也是大連化物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于1952年至1968年任該所所長,對該所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尤其珍貴的是,張大煜先生的國家利益至上,堅持真理、不斷求索,謙遜嚴謹、不計得失的品格和美德,已經(jīng)成為一座精神的豐碑屹立在一代代化物所人的心中。所以,今天舉行這樣一個活動,特別是在張大煜先生誕辰110周年的年頭,對于化物所人來說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毛志遠還談到,彭博博士求知、求真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他對這份文稿的珍視,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海外學子對我國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尊重。毛志遠表示,大連化物所一定會將文稿視為珍寶一般珍藏,這既是對先生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先生精神的傳承,也不辜負彭博漂洋過海將文稿帶回國內捐贈給該所的這片深情厚誼。
彭博,1985年出生于北京,2007年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同年開始在南京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懿院士、丁維平教授;2010年畢業(yè)后赴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現(xiàn)任Journal of Catalysis刊物主編的Johannes Lercher教授,今年春天通過博士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