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亚洲网站,亚洲黄色自拍,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5月20日,在全國科技活動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屆公眾科學日期間,青島能源所作為青島市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分會場,以“潔凈能源、綠色生活”為主題舉辦了第三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共有來自青島第五十八中學、第十九中學、嶗山區(qū)實驗小學、半島都市報小記者團等多個團體及社會各界人士約4000人走進研究所,深入了解潔凈能源研究應用以及低碳環(huán)保生活方式。此次公眾科學日活動主要內(nèi)容包括科學故事會、科普圖展、實驗室、大型儀器平臺、中試中心、展廳參觀、互動體驗、動手實驗、以及有獎問卷等多種形式。工作人員精心策劃準備,公眾積極熱心參與,塑造了一場寓教于樂的科普盛宴。

  為了進一步加深公眾對科學工作的認知,滿足公眾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公眾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情,在往年活動基礎上,本次“公眾科學日”首次開放了研究所生物樓、能源樓實驗室區(qū)域,組織策劃了24個豐富的實驗室參觀和動手實驗活動,精彩的活動內(nèi)容和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的熱情參與?!靶∈旨毦卸嗌佟笔菃渭毎行膬A情打造的互動小實驗,在聽完工作人員關于微生物的講解后,小朋友們興奮地在培養(yǎng)皿內(nèi)印上自己的手印,并可以將印有手印的培養(yǎng)皿帶回家。幾天之后,手印上的微生物將會在培養(yǎng)皿中長成群落,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們可以得到獎勵——手持顯微鏡,觀察到長滿不同形態(tài)的微生物的手印。通過這樣的實驗和觀察,可以促使公眾養(yǎng)成勤洗手的好習慣。DNA組裝、植物種子染色、防風固沙、顯微鏡觀察、污水處理、水果電池等等,參觀者通過看、聽、做,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體驗了科學帶來的樂趣,感受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創(chuàng)意小實驗--水果電池

   本屆公眾日的另一大特色,是研究所首次開放了“大型儀器平臺”。以實驗演示結合現(xiàn)場講解的形式,向公眾展示了氣相色譜與質譜聯(lián)用儀、液相色譜與質譜聯(lián)用儀、核磁共振波譜儀、X射線衍射、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等九臺大型實驗儀器。使公眾從原子分子結構認識物質世界、從微觀形貌認識世界。例如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掃描電鏡下觀察到了頭發(fā)毛鱗片結構以及納米顆粒,通過紅外光譜探索分子結構的奧秘,探測衣服面料的成分。

掃描電鏡看一看

  研究所的展廳也首次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公眾通過參觀展廳,了解研究所的發(fā)展歷程、主要科研領域布局及科研成果、“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等。還通過“清潔能源”科普展區(qū)的參觀,深入淺出的了解太陽能、生物質能源、風能、地熱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式,并饒有興趣的觀看了科普視頻、積極的參與到展廳互動答題系統(tǒng)。

科普展廳走一走

  本屆公眾科學日中,還以實物展示和圖文介紹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了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成果:如潛入馬里亞納海溝一萬米深的深海電池組、藍藻培養(yǎng)、藻源系列健康產(chǎn)品、微生物合成香精、防風固沙新材料、“塑料”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凈水材料等。讓公眾了解研究所的領域方向,以及科技將會給未來生活帶來的變化。同時,也通過海報和親身參與了解“節(jié)能低碳”生活小妙招和生物垃圾投放的分類方式。

主題留念區(qū)--我也想當科學家

  研究所安排了四場別開生面的科學故事會,邀請到兩位研究員做主講人,分別以《離離原上草、基因來改良》和《仿生材料、智能自然》為題,向青少年們講述了基因改造給物種帶來的新性狀,以及大自然給人類科技帶來的啟發(fā),展示了科學技術對提升生產(chǎn)生活質量所做出的創(chuàng)新貢獻??茖W故事受到了社會公眾的熱烈歡迎,并就感興趣的問題與科研人員進行了探討和交流,積極互動,現(xiàn)場氣氛活躍。

認真聆聽精彩的科普報告

  本次“公眾科學日”活動中,青島能源所共有包括單細胞中心、植物代謝工程、海洋碳匯、生物基材料、先進有機功能材料、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tǒng)、環(huán)境資源化與水回用、膜分離與催化等23個科研團隊,以及大型儀器平臺、中試中心、研究所展廳等共33個科普展點對外開放。我所共招募講解員、實驗演示員、接待人員、引導員、安全員等活動志愿者近300人。是研究所舉辦的接待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社會活動。

留言墻——放飛科學夢想,立志科學事業(yè)

  作為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島能源所在全國科技周期間向社會開放,讓公眾有機會了解潔凈能源科學知識,接觸高技術實驗平臺,感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激發(fā)公眾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情,充分發(fā)揮了科普基地的作用。研究所計劃今后進一步豐富科普內(nèi)容和形式、強化科普隊伍培訓,搭建更有利于研究所科研成果和科學技術知識向公眾傳播的科普平臺。(文/楊緒彤 圖/盧青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