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以來,山東涌現(xiàn)出大批感人事跡、社會公認影響深遠的典型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12月16日,山東省公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和最具影響力事件名單,并以“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為主題,舉辦了“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頒獎典禮”。海洋所曾呈奎院士作為40位獲獎者之一喜獲“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山東人物”。
曾呈奎,享譽世界的海洋生物學家,我國海洋科學的主要開拓者,我國海藻學研究和海帶栽培業(yè)的奠基人和我國海藻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之一。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廈門一個華僑世家,2005年1月20日卒于山東青島。1931年獲廈門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34年獲嶺南大學研究院理學碩士學位,1940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攻讀博士,1942年獲該校拉克哈姆博士后獎學金,1942年獲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到著名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進修物理海洋學和海洋化學。1943年開展了被美國列為戰(zhàn)略物資的瓊膠原料的生產和加工方法的調查研究。1946年回國工作,擔任山東大學教授、植物系主任。1950年和童第周、張璽共同籌建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它的成立標志著現(xiàn)代中國海洋科學全面、系統(tǒng)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開始。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稱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山東省人大副主任,第三至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和中國藻類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際藻類學會主席。70多年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奠基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為我國乃至世界海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先后發(fā)表400余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版14部學術專著,1978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1978年獲三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5年獲太平洋科學大會畑井新禧志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2000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獲美國藻類學會杰出貢獻獎,2002年獲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曾呈奎有關“海洋農牧化和藍色農業(yè)”的遠見卓識,不但在中國取得了普遍承認,而且得到了世界水產界的承認,世界水產學會授予曾呈奎院士“世界水產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的殊榮。2002年世界水產養(yǎng)殖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對中國海洋農牧化理論和實踐成果的接受和認定。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史研究專家彼得 紐肖和王作躍博士在專門以曾呈奎為研究對象撰寫的科學史研究論文中提出:“曾呈奎教授實行了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獨特道路,使他從孩提時期就產生的理想——以海洋農業(yè)來造福百姓終于變?yōu)楝F(xiàn)實。他有關海洋農業(yè)的思想在中國推動創(chuàng)建了一批新的海洋產業(yè),他的成功使中國處于世界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前沿,鼓舞了全球范圍‘藍色革命’的不斷發(fā)展?!卑拇罄麃喌膰H知名藻類學家、亞太地區(qū)應用藻類學會喬安娜 瓊斯博士評價:“曾呈奎是一位藻類學界的巨人,他從來沒有偏離過對藻類知識以及盡可能利用藻類來對改善人類生活道路的追求。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和他的同事們怎么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甚至在他90高齡的時候他的科學產出也沒有停止不前”。
1975年以周培源為團長、曾呈奎為副團長的中國科學技術代表團訪美 1980年曾呈奎院士在西沙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