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亚洲网站,亚洲黄色自拍,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編者按:李薰(1913.11.20-1983.3.20),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他是中科院金屬所的創(chuàng)建者,領導該所開拓了鈾冶金、鑄造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高溫物理性能測試、稀土在鋼中應用等多個研究領域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重返地面人造衛(wèi)星、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第一艘核潛艇提供關鍵材料,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是其逝世三十六周年紀念日,我們特邀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王崇琳老師撰寫回憶文章,以此紀念先生。

  1983年3月20日凌晨,李薰先生仙逝于昆明,至今已三十六年。我們作為金屬所的小輩人物,常常懷念研究所的創(chuàng)建者李薰先生。

  成立金屬所:北京?沈陽!

  1950年10月,在英國鋼都雪菲爾德大學工作的李薰先生回國,開展中科院金屬所建設的相關工作?;貒螅钷瓜壬鞒殖闪⒘私饘偎I備處。考慮到沈陽地處鞍鋼、本鋼、撫鋼和大連鋼廠幾大鋼廠中心,更有利于服務新中國鋼鐵建設,李薰放棄了金屬所原來的選址地——首都北京,而選定了東北工業(yè)中心城市——沈陽。1953年4月10日,周恩來總理頒發(fā)李薰先生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的任命書,6月1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通知李薰先生就任所長。金屬所是新中國成立后中科院新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當時,我們稱李薰先生等十余名留洋學者和前輩為“高老大”,他們?yōu)榻饘偎於藘?yōu)良的學風。

  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寫給李薰的邀請信 

  1953年4月周恩來總理簽發(fā)的任命通知書

  1951年初,準備跟李薰一起回國的學者回國前在雪菲爾德合影。

前排左起:方柄、李薰、郝萊特太太、張作梅夫人;后排右1為張沛霖,右2為張作梅

  為了國家建設

  科學研究主要為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服務,同時注意基礎研究,這是李薰先生一貫的辦所理念和方針。建所初期,全所工作中心是為恢復和建設我國鋼鐵工業(yè)服務,金屬所研制出了鋁鎂磚和高鋁磚,提高了平爐的壽命;研究鋼中夾雜物,改善了鋼材質(zhì)量;開展氧氣電爐煉鋼提高效率,開轉(zhuǎn)爐吹氧煉鋼工藝的先河。

  金屬所科研人員在鞍鋼煉鋼廠現(xiàn)場實驗的情況

  上個世紀50年代王景唐(左2)和胡壯麒在在大連鋼廠進行氧氣煉鋼試驗

  1957年李薰先生訪問蘇聯(lián)后,將金屬所的方向轉(zhuǎn)向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以適應我國核工業(yè)和航空航天發(fā)展的需要,按材料和工藝建立了核材料、高溫合金、難熔金屬、合金鋼、金屬陶瓷、炭材料、化學分析、高溫物性測試和設計等十個研究室,在隨后的二十年中,這些研究領域均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核材料是李薰先生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所內(nèi)成立了兩個研究室,鈾化學冶金研究室和鈾物理冶金研究室(10室)。張沛霖先生和李薰先生共同指導這兩個研究室,解決了核彈真空冶金和彈體質(zhì)量的關鍵問題,保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U235彈芯的質(zhì)量,也為由U238經(jīng)反應堆變?yōu)門h239提供了關鍵工藝技術,保證核燃料廠提供合格的生產(chǎn)堆堆芯。此外選派了陳文繡、姚漢武到10室和焊接室陳曉風等承擔研制氣體擴散分離膜組件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金屬所為我國核爆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1963年金屬所又調(diào)集戴受惠課題組到第10研究室開展鈾化合物及成型工藝研究,以便為核燃料提供UO2動力堆,在簡陋的71#實驗室完成放射性粉末制備、壓型和真空感應燒結(jié)等試驗,還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熱等靜壓機,上海大隆機器廠用16噸高質(zhì)量合金鋼制成高壓容器,用于鋯包套和核堆芯復合。1966初這些研制動力堆資料全部送達核燃料廠。

  1967年為了建設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聶榮臻元帥簽署特別公函發(fā)送給金屬所,將從事該項任務的科技人員成建制地調(diào)整至國防部成字137部隊。李薰先生從大局出發(fā),在1970年將第10室36位人員、以及資料和設備全部調(diào)往成都核基地,1971年又將第15室從事生產(chǎn)堆研究的10位人員及設備調(diào)往四川,以他們?yōu)橹髟谇嘁陆⒘酥袊藙恿ρ芯吭O計院的材料所,為我國核潛艇的研發(fā)做出了出色的貢獻。這是一段塵封的歷史,在李薰的小女兒李望平女士和李薰先生的學生冼愛平研究員所撰寫的《李薰傳》中有概要記述,值得我們閱讀。

  難熔金屬及其氧化防護也是李薰先生關注的一個領域。以莊育智先生為主任的第九研究室圍繞鎢、鉬、鉭和鈮合金開展了基礎研究,成功地將鉬材料用為制造鋼管的頂頭。1970年我國決定發(fā)射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金屬所承擔了鉬蒙皮和鈮合金天線的任務,采用李薰先生提出的雙向軋制方案,很快就提高板材塑性,制備出大面積抗氧化的硅化物涂層,提供了鉬蒙皮和鈮天線正樣,并經(jīng)過地面模擬實驗用于衛(wèi)星,1975年11月29日衛(wèi)星返回成功,金屬所派人到回收現(xiàn)場,這是難熔金屬在返回式衛(wèi)星中的成功之例。

  70年代初期李薰(中)在金屬所實驗室與莊育智(右一)等討論難熔金屬的熔煉問題

  1972年8月李薰在沈陽814廠與技術人員討論鉬合金的質(zhì)量問題,這是我國第一顆返回式地面人造衛(wèi)星的蒙皮材料,由金屬所與814廠合作完成。

  高溫合金一直是金屬所的一個重點領域,1957初金屬所就成立了205組,李薰先生安排從美國回來的師昌緒先生任組長,胡壯麒為副組長,開始研究鐵基高溫合金。研究工作從零開始,包括合金的配方,主要的制備工藝,材料各種性能的測試,以及微觀組織表征和機理分析等。最后成功制備了鑄造的高溫合金多孔葉片,并大量投產(chǎn),為我國航空工業(yè)做出巨大貢獻,正因為在中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中功績卓著,師先生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在組織全所大部分力量主攻國家重點任務的同時,李薰先生安排兩個研究室從事理論探索,葛庭燧先生任金屬物理即第一研究室主任,從事金屬強度理論和晶體缺陷研究,葛先生提出用國際學術界公認的葛氏扭擺(Ge-Pendule)用以測定金屬內(nèi)耗,后來又建立寬頻譜的一系列內(nèi)耗先進測定儀器。郭可信先生任合金結(jié)構即第二研究室主任,眾所周知,郭先生在準晶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70年代李薰(中)與郭可信(左一)、王儀康(右一)等討論飛機大梁的裂紋問題

  “三嚴”精神做工作

  李薰先生總是教導年輕研究人員,要以“三嚴”精神,即嚴肅的態(tài)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作風做老祖宗工作。李薰先生在英國的14年即是這一作風的典范。1937年由湖南大學礦冶工程系畢業(yè)的李薰公費留學雪菲爾德大學,師從冶金學安得魯教授,第一年補學金屬學等五門基礎課程,成績優(yōu)秀,獲得白朗頓獎。隨后,安得魯教授讓他研究鋼鐵材料的加工硬化,這涉及金屬塑性變形理論和晶體結(jié)構特點,揭示冷加工導致金屬材料變化的本質(zhì),也關系到加工強化和再結(jié)晶,工程中意義重大,李薰用兩年時間完成這一研究,1940年6月他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942年他的博士論文中部分發(fā)表在《鋼鐵學會志》(J. Iron and SteelInstitute),包含三種不同含碳量鋼材的十組膨脹和熱分析曲線、X-衍射和高倍金相照片,說明在加工和時效過程中的變化,引出形變誘發(fā)相變機理。隨后,李薰轉(zhuǎn)向鋼之氫脆研究并做出重大貢獻。李薰在安得魯教授指導下,從科學設想,經(jīng)研制儀器和測定數(shù)據(jù),再理論分析,用高溫擴散法消除了氫脆,做出了一套完整和科學的工作。

  李薰先生留英14年中在安得魯教授指導下在《鋼鐵學會志》發(fā)表了7篇文章,總共380頁,其中自1942-1948年發(fā)表5篇關于氫脆的文章,共246頁,包含78頁的文章審查者提問記錄和作者答復。由于李薰先生制做了定氫儀,1941年2月14日他們首先投出關于鐵合金中氫之固溶度測定文,隨后是關于氫脆現(xiàn)象和擴散除氫等文章,今日再閱讀這些完整的科學記錄,可以體會到李薰先生為冶金科學做出的巨大貢獻。

 

  李薰與定氫儀

  李薰先生的鋼中氫脆研究是以“三嚴”作風做出老祖宗工作的典范,在建立金屬所后,金屬所一代一代人都在努力學習和繼承這種科研作風,為“兩彈一星”、航空工業(yè)、冶金礦山做出貢獻。

  在1953年建所后,李薰先生組織翻譯出版俄文版金屬學物理書籍,定名為《金屬學物理基礎》。這本書成為當時金屬學界重要的一本學術譯作,是金相熱處理專業(yè)教師的必讀參考書。

  那時,剛到金屬所的學生要學習位錯理論、固體物理、溫度測量和控制以及英語等課程,而且參加考試并張榜公布成績,李薰先生也與大家一起參加考試。金屬所還組織固體物理學習報告會,編輯出版文集供大家閱讀。那時還讓大家自學《誤差理論和數(shù)據(jù)處理》,要求在實驗報告中寫清有效數(shù)字,做誤差分析,以保證數(shù)據(jù)可靠。若發(fā)生抄襲甚至剽竊和造假行為會受到嚴肅處理。

  清風滿人間

 

60年代初期李薰在辦公室工作

  1950年李薰先生被授予冶金學博士后,冶金學院新任院長夸洛曾提出請他任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在英國這也是很高的學術地位,但李薰先生在1950年11月收到涂長望轉(zhuǎn)交郭沫若院長一頁紙的邀請函后,已經(jīng)決定回國,便毅然謝絕了夸洛院長拋出的橄欖枝。

 

  李薰樓(原西大樓)落成時南面樓景

  李薰先生在金屬所主事的30年里,在我們小輩心目中,金屬所是一個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

  李薰先生形容金屬所的科研隊伍是有“指兔子”“打兔子”和“撿兔子”三類人,李薰先生常以“指兔人”的身份指點我們工作,修改課題報告。有時又蹲在大馬路旁和一幫“打兔人”“撿兔人”下棋觀棋,人們稱呼他“老李頭”。已任核工業(yè)總工的張沛霖先生回到沈陽,總是要拉著研究室的見習員一起照相。這樣的留洋大學者,指出前方之“兔”,我們大家自然奮勇向前。

  

  李薰先生蹲在路邊與職工下棋

  科學院提倡出成果、出人才,李薰先生一貫關心我們年輕一代的成長。在李薰先生辦所方針和培養(yǎng)人才大計之下,金屬所人才輩出。1955年李薰和葛庭燧先生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0補選中科院學部委員時,隨同李薰先生回國和來所的十位留洋學者中有師昌緒、郭可信、莊育智、張沛霖、張作梅和柯俊等六人任學部委員,李薰先生主事時曾在金屬所工作的有王景唐等七人分別擔任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1986年“原子彈和氫彈的突破和武器化(08工程)”獲得國防專用國家級特等科技進步獎,“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究設計(09工程)”獲得國家級特等科技進步獎,“尖兵一號返回地面衛(wèi)星”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均名列其中。受上級委托,金屬所為參試人員,包括做輔助工作的見習員頒發(fā)了榮譽證書。

  然而,可能是因為李薰先生于1983年早逝,可能因他的子女沒在沈陽,也可能辦事人員的疏忽,李薰先生與這些獎勵和榮譽失之交臂。盡管如此,在我們小輩心中,李薰先生的功績和人格已經(jīng)刻下一個巨大的證書。

   

  金屬所園區(qū)內(nèi)的李薰先生塑像

  致謝: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李薰傳》作者李望平和冼愛平的熱心幫助,核對史實,修改文字,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辦公室為本文提供多幅珍貴歷史照片,謹致謝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