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麗娟
1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存浩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大紅的獲獎證書。
為祖國科技事業(yè)奮斗60余年,86歲高齡的張存浩憑借在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等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贏得了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譽。
急國家所需,人生多次“轉行”
1950年,22歲的張存浩放棄在美國繼續(xù)深造的機會,拒絕了國外多家單位給予的豐厚待遇,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回國。次年春天,張存浩來到大連化物所,正式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經歷,張存浩把它劃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他的研究方向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目標:為了滿足國家的需求。
上世紀50年代,國家石油緊缺的形勢十分嚴峻。為解決國家急需,張存浩接受時任所長張大煜交派的任務,積極投身于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的研究。
60年代,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迅速發(fā)展前沿技術,張存浩迅速轉向火箭推進劑的研制。
70年代,化學激光成為國家戰(zhàn)略需要的前沿課題,此后的20多年間,張存浩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激光領域。這次轉行對張存浩來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 ”張存浩回憶當年情景時說,“主要是一無所有,資料、儀器、設備樣樣都缺,光譜儀、示波器什么都沒有。 ”而這項工作又需要集成多個學科的知識,以當時的中國科技水平和科研條件來搞這項研究難度可想而知。
最終,張存浩率領團隊開展了我國第一個重要的化學激光體系的研究,解決了化學激光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連續(xù)波超音速化學激光器,為我國化學激光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上世紀80年代,張存浩開拓了我國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方向,于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放電引發(fā)的脈沖氧碘化學激光器,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研制化學激光的同時,張存浩還十分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作為“任務帶學科”的典范,張存浩在開創(chuàng)我國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研究領域并取得多項杰出成果的同時,還推動我國化學激光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等學科的建立和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我國短波長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回首60年的科研路,張存浩從未對自己多次“轉行”感到遺憾:“從青年時代起,我為自己樹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報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
開辟暢通路,讓人才脫穎而出
讓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的科技棟梁。張存浩在致力于科學研究的同時,傾注了大量心血培養(yǎng)青年人才。
解金春是張存浩的學生,至今他還對獲得首屆吳健雄物理獎的那篇論文念念不忘:“作為導師,論文發(fā)表時張先生排在第一位是理所當然的,但張先生卻排我為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后。 ”
為了讓年輕人收獲成功與自信盡快成長,無論是擔任課題組長還是室主任,張存浩提出的許多科學理論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獲得重大獎勵時,他總是把最大的功勞歸于工作在第一線的學生和合作者。
張存浩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和在香港等地講學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贈給大連化物所設立獎學金,以此激勵更多的青年學者發(fā)奮學習,獻身科研。
1986年到1990年,張存浩擔任大連化物所所長,開始 “科研管理一肩挑”。在領導的崗位上,他致力引進并培養(yǎng)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對于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敢于大膽提拔并委以重任,竭力為其成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何國鐘、沙國河、楊柏齡、朱清時、桑鳳亭、楊學明……如今,他的團隊中一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骨干和學生已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為大連化物所的快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1991年到1999年,張存浩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當時,中國的科技投入還比較少,國內和剛回國不久的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缺乏基本的科研條件和研究經費,科研工作常常因此而受到影響,這期間張存浩竭盡全力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曾感激地說:“張存浩先生對我們的堅決支持,時時激勵著我、溫暖著我,使我在回國一年多時間內,就和同事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為了通過基礎研究培養(yǎng)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在擔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期間,張存浩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和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他倡議設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目前已資助了3000多名杰出的青年科學家,其中近200位獲得資助的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國科技研究領域中的將帥型人才。這項措施的實施為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奠定了科技領軍人才的基礎。
追夢不停步,報國精神薪火相傳
盡管已經86歲高齡,但張存浩仍活躍在科學研究的前沿。每天早上7點起床讀報之后,張存浩都會先給大連化物所打個電話,詳細詢問課題的進展情況,然后再給試驗場打電話詢問激光實驗的進展。隨后,他會上網查閱國外的科技進展情況,批閱學生的文章。
令張存浩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的強國富民、科學報國追求,在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員身上得以傳承和延續(xù)。
世界領先的煤經甲醇制烯烴技術,就是幾代大連化物所人以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為我國“以煤代油”戰(zhàn)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烯烴是石油化工的一種基本原料,其下游的聚烯烴塑料制品廣泛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上世紀70年代末,國際上開始研究利用非石油資源生產烯烴的技術。當時石油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不嚴重,但大連化物所人敏銳地意識到用煤替代石油生產烯烴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面對許多人的不解和質疑,他們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與國際同步開始了“煤-甲醇-烯烴”的技術研發(fā)之路。盡管困難重重,但大連化物所始終沒有中斷對煤制烯烴的研究,在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同時積極開展產業(yè)化推廣。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國內許可19套商業(yè)裝置,投產后將形成超過千萬噸烯烴生產規(guī)模,這意味著我國一半以上的乙烯可以從煤轉化而來,對解決當前石油短缺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在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過程中,大連化物所積極為我省經濟社會發(fā)展作貢獻,近5年共承擔遼寧省項目34項、大連市項目13項,獲17項省科技獎勵,在我省轉移轉化項目168項。
隨著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的實施,大連化物所發(fā)揮科研國家隊的作用,努力為創(chuàng)新驅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依托多年積累的學科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連化物所凝練出“一三五”戰(zhàn)略規(guī)劃的科研方向。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告訴記者:“我們將集全所之力,穩(wěn)步推進‘一三五’戰(zhàn)略,并始終保持上升態(tài)勢,實現(xiàn)建設一流研究所目標,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